中醫養生與抗衰老
抗衰老是當今科學醫學界研究的熱點。天地萬物,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如何健康的盡終天年不僅是古代帝王,也是平民百姓的良好願望。祖國醫學博大精深,很早就開始討論這個永恆的話題,也給出了不少值得借鑒的養生抗衰老經驗。
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千金翼方》中提出的“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為養生抗衰老之道,自己身體力行,在平均壽命只有三四十歲的古代活到102歲,堪稱奇跡。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他的《格致餘論》中提到“陽常有余,陰常不足”,在養生方面要重視養陰的同時,注重戒色欲,節飲食來保護陰精。張介賓在《類經》中提出了養生的重要觀點:“夫人之大事,莫若死生,能葆其真,合乎天矣,故首日攝生類。”
五臟與養生抗衰老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各臟腑,各司其職又通過經絡相互聯繫,在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能量交換過程中保持自身穩定的系統。中醫把人體組織功能分為五臟,人體的生命活動靠五臟的協調運行。五臟生成必要的氣血,津液,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肺呼吸的清氣,靠腎的先天之氣推動迴圈。
《素問》記載,“使道閉塞不通……以此養生則殃”。明確指出氣血真氣不足,血脈經絡不通,不能濡養臟腑,有礙養生長壽。隨著年齡的增長,腎氣不足,血液迴圈和微循環出現障礙。淤血產生後,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得不到正常濡養,氣化功能受損;同時,代謝產物和毒素不能排泄,堆積體內,毒害機體,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加速衰老。
正常衰老是一個生理過程,但衰老的生理改變和病理變化並無明確的界限。隨著衰老的進程,抗病能力減弱,為老年病的發生奠定了病理基礎。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點是臟腑機能萎瘁,外表體竅也表現出衰老退化徵象,臟腑組織、四肢百骸功能衰退。同時老年病的產生和發展,加速衰老的進程。二者互為因果,易形成惡性循環。機體的老化,臟器功能的降低,導致自組織能力的缺陷或失調,這是衰老與疾病發生之源。養生抗衰老必須由此入手,才是具有本質意義的途徑。
中醫認為衰老包括腎氣虧虛、脾胃虛弱、經絡不通、氣滯血淤。《素問》強調衰老與否、衰老的速度,決定於腎氣的強弱。名醫李皋則十分重視脾胃在衰老中的作用,指出“胃之一腑病,則十二經元氣皆不足也……凡有此病,雖不變易他疾,已損其天年”。
綜上所述,中醫始終是從自組織理論的角度來認識衰老的過程和本質,並將其運用於預防衰老、延緩衰老中,從而開創出更具本質意義的方法和途徑,正所謂,正本須先固元。
《黃帝內經》的養生理論和抗衰老方法
《黃帝內經》薈萃先秦諸子百家養生之道,從中醫學角度探討養生與長壽,創造了不少養生理論和方法,以下是其主要觀點:
1. 自然觀: 天人合一,人體要順應自然規律,四季變化才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苟疾不起,是謂得道。”根據四時不同,採用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調補肝腎,營養氣血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生,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2. 防治觀:“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擾溫飽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預防思想。“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外避各種致病因素,六淫之邪,內免精神刺激,情志波動,緊張壓力,達到未病先防。
3. 食療觀:民以食為天。提倡“飲食有節”,維護後天脾胃之源。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傷則化源不足,易生百病。諄諄告誡人們,謹慎地調和五味,均衡營養,不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膩之品,切忌偏嗜。“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 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方一漢教授在2000年創立蘭劍藥業集團,根據祖傳秘方,結合自己28年臨床及教學研究經驗所得,使用美國最頂尖的科技成果,研發出了一系列養生美容,抗衰老的精品驗方,廣泛使用在臨床上,均取得了神奇的療效,在廣大病患中樹立了獨樹一幟的口碑。
方一漢教授認為她發明的細胞活化素科學濃縮中藥能有效地促進細胞代謝,增強細胞的活力,改善微循環,滋補肝腎、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增強免疫,從而達到調節膠原蛋白,增強皮膚彈性、祛斑、祛皺、抗衰老、營養肌膚,幫助睡眠,也適合各種工作學習疲勞、壓力大、神經緊張等各各年齡層者。
|